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 首页
  •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中心主任
    研究机构
    学术机构
  • 中心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出版
  • 相关文件
    中心文件
    学校文件
  • 学术资源
    中文文献
    俄文文献
    英文文献
  • 中心成果
    研究项目
    出版著作
    发表论文
  •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教学资料
    课程设置
  • 学者介绍
  • 站内搜索
发表论文

研究项目

出版著作

发表论文

联系方式

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
电话:022—23230917
E-mail:yuyanfuhao@163.com

发表论文

李玉平:发表的主要论文共计31篇
2014-12-08 14:53  
李玉平:《超文本文学:向传统文学叫板》,《文艺评论》2002年第3期,第42—44页。 
李玉平:《从可读文本到可写文本——兼论西方20世纪文本理论的转型》,《文学评论丛刊》第五卷第二期(2002年),第231—238页。 
李玉平:《互文性批评初探》,《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第11—16页。 
李玉平:《<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导读》,收入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编《中文专业本科生百部阅读书目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2页。 
李玉平:《游弋于科技与文艺之间》,香港《当代文学》2004年第1期,第86—87页。 
李玉平:《“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1—7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7期全文复印,第77—83页。) 
李玉平:《试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文学与文化》(第五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6页。 
李玉平:《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互文性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67—71页。 
李玉平:《摄影文学:媒体总汇时代的艺术创新》,《中国民族报》2005年5月27日 
李玉平:《罗兰•巴特超文本思想论略》,《文学与文化》(第六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33页。 
李玉平:《互文性与主体(间)性》,《文化研究》(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16页。 
李玉平:《互文性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11—117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全文复印,第70—76页,收入《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玉平:《“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心得浅谈》,《南开教育论丛》2007年第2期,第110—113页。(收入《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346页。) 
李玉平:《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学经典性质与功能》,《文学与文化》(第七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144页。 
李玉平:《互文性与文学经典——一个视角主义的研究》,《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75页。 
李玉平:《近代文学批评史》精义、《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精义、《经典——文学中的常与变》精义,载赵宪章主编:《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52页、第237—238页、第238—239页。 
李玉平:《互文性与文类》,《文学与文化》(第八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106页。 
李玉平:《跨体互文性论略》,《文学与文化》(第九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1页。 
“The Value and Definition of   Intertextuality”,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Vol.2, 2009, pp. 135-140. 
李玉平:《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文学与文化》(第十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73页。 
李玉平:《口头文学视野中的文类理论》,《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33—39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8期转载,第11—16页。)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文艺报》2010年03月24日,第3版。(《中国美术馆》2010年第4期转载,第100—101页。) 
李玉平:《文学经典功能三论》,《语文报*大学人文论坛》2010年4月15日,第5—6版。 
李玉平:《伦理话语与社会变迁——论<小红帽>童话故事的改写》,《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44—51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转载,第42—47页;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编:《2010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全文收录,第184—190页。) 
李玉平:《文学选集与文学经典的生成》,《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第4—8页。 
李玉平:《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文化熟知化”》,《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第59—61页。 
“Rethinking Literary Genre Theory: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Vol.4, 2010, pp.   213-222. 
李玉平:《此“经典”非彼“经典”——两种文学经典刍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96—102页。 
李玉平:《互文性定义探析》,《文学与文化》2012年第4期,第16—22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3期转载,第30—35页。) 
李玉平:《互文性视域中的戏仿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办《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第6辑),2014年4月。 
李玉平:《中国大学符号学教学之我见》,《反思、对话与运用》(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暨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第330—334页。 
译文(英译中): 
李玉平:【爱沙尼亚】玛瑞娜•格瑞莎柯娃:《语言与图像的符际冲突》,《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第36—40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6期转载,第105—109页。) 
李玉平:【美】乔纳森•卡勒:《抒情理论新论》,《江海学刊》2014年第6期,第20—23页。
【关闭窗口】
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 2014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 semiotics
天外-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官方微博 网页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