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20日,第二届社会语言学高端国际论坛在我校顺利闭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中国香港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海内外7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跨国别跨学科的社会语言学前沿探索与新时代语言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论坛为期两天,采取线上+线下会议的形式,通过腾讯会议和译直播等媒体平台实现全球同步直播,译直播平台参会人数近15000人次。
论坛邀请了社会语言学领域10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主旨发言。王铭玉教授对根植于本土语言学,以“人类中心论”为主要发展范式的当代俄罗斯话语研究的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展开研究,并反思了其话语理论研究系统性不强,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目的社会导向性不足等问题。田海龙教授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社会语言学的起源问题,强调社会政治变革之于语言创新的高度关联性问题。陈建平教授从交往互动理论的视角,探讨言语沟通有效性构念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探索建立适用于话语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高一虹教授通过梳理我国相关语境中死亡话语的实践和研究状况,聚焦社会生活中的死亡话语研究及其未来的具体方向。Adam Jaworski教授以旅游景观标牌的类型、风格和标量为聚焦点,提出语言景观如何在旅游场所为地方性和全球性、平均主义和精英主义、欢乐和征服的社会断层运作提供证据。Micha Krzy anowski教授结合过去十年对批评话语的研究,阐述了“话语转换”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不仅有必要以话语研究中典型的话语或线性方式阐述各种形式的话语转换,而且还要遵循追溯性或递归话语逻辑。Paul Kerswill教授对比分析了欧洲跨国界移民和中国跨省迁徙对语言生态产生的重要影响。文旭教授从社会认知视角,探讨说话人自我身份的话语建构,提出了自我的社会认知决定了言语交际中自我身份的话语建构。张青教授基于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环境中的普通话数据,研究语言变异参与社会价值文化框架变化的方式。赵蓉辉教授从宏观层面探讨语言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探讨外语学科的内涵构建及面向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型学科发展路径。
大会还开设了“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社会语言学与翻译”两个主题论坛专场,邀请了11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展开跨界的对话性思考。此外,还设立了6组平行分论坛,主题涵盖“语言变异与身份构建”“语言创新与风格实践”“语言意识形态与立场”“言语互动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6个方面,有62位学者聚焦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探讨了当代社会语言学的诸多前沿问题。
闭幕式由社会语言学分会秘书长、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主持。各专题论坛、分论坛代表发言,总结各分会场的学术交流情况。下届会议承办方代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发言,欢迎各界同仁线下参会交流。田海龙在闭幕词中,对参会学者、分论坛主持人、译直播等媒体平台表达了感谢,重申了社会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参会的学者们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至此,第二届社会语言学高端国际论坛圆满落幕。
(通讯员:李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