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中国元素
主 讲 人:祝克懿教授
时 间:2015年5月14日(周四)16:00-18:00
地 点:马场道校区 逸夫楼莎翁厅
专家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修辞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语篇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当代修辞学》主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编一部、合著五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讲座摘要:
克里斯蒂娃是世界著名的符号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精神分析学家、女性主义者,与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创始人。其学术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前沿的、多领域的和持续性的。学术声誉与托多洛夫、戈德曼、热拉尔·热奈特、拉康、格雷马斯等学者齐名。
1974年,作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的首个西方代表团成员,克里斯蒂娃与法国《原样》(Tel Quel)代表团赴华访问。中国之行当年,克里斯蒂娃根据她的所历所感在法国出版了《中国妇女》一书,开拓了她学术生涯的全新论域,并最终促成了她学术视野的转型。也正因此,她对中国心存眷恋,有了2009、2010、2012年的中国之行。
报告致力于互文性理论的再认识与克氏思想中国化的探索:介绍克里斯蒂娃的四次中国之行,介绍宏观、动态、多元的互文性理论,介绍影响互文性思想形成的中国哲学家张东逊,从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的双维视角,从克里斯蒂娃与中国文化交集的学术语境中认识其国际著名学者身份。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